庙会文化
<
潮州鲤鱼舞

鲤鱼舞又称舞鲤鱼,广东潮州鲤鱼舞源远流长,历史始自唐代,从宋代开始一直流传于民间,至今已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表现形式。表演者是5名男子,由12个基本动作组合成不同的表演套数,形象地表现出鲤鱼出滩、跃埂、啃泥(降涂)、抢食、穿莲、送鱼、三相、比目、打春、产卵、五相、化龙等动作。舞者舞动时双手动作幅度较大,步法则以“圆场步”为主,配合跪地、抬腿、跳跃等。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具有南派武功的特点。鲤鱼舞适用于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几百年来在潮州民间代代相传,在潮州历史及现代的民间舞蹈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2007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寓意

  “鲤”谐音“利”,取“得财利”之意;“鱼”谐音“余”,取“年年有余”之义。潮人俗称鲤鱼为“鲤姑”,可用来祝人家“哩哩姑(捞)钱”(大把捞钱的意思)。同时,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家喻户晓。一登龙门,鱼化成龙,身价百倍,可用来祝贺别人官运亨通,前程远大。选取舞鲤鱼,实在寓意甚佳。
  又因为鲤鱼代表吉祥、喜庆、富裕,所以潮州鲤鱼舞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历史沿革

古代

  潮州鲤鱼舞源自唐代,从宋代开始流传于民间,至今已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表现形式。表演者是5名男子,由12个基本动作组合成不同的表演套数,形象地表现鲤鱼出滩、跃埂、啃泥(降涂)、抢食、穿莲、送鱼、三相、比目、打春、产卵、五相、化龙等动作,把鲤鱼的生活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具有南派武功的特点。舞蹈用潮州大锣鼓伴奏,更显气势恢宏。

  相传从宋代开始,《鲤鱼舞》就在潮州民间流传。一些民间艺人常于新春正月,组成舞鲤鱼队到各商户门口舞鲤鱼,祝贺吉祥,收取银钱。

  清代,潮州舞鲤鱼之风甚盛。康熙年间,吴震方《岭南杂记》载:“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蔡泽民先生在《广东民俗大观·刺榴馆》一文中也介绍:“大约在清咸丰年间,(潮州)各地举办团练乡勇,请拳师练刀。操练及守卫之余,为助兴娱乐,组织舞鲤队,作‘鲤鱼朝友’之舞。每逢游神赛会,纷纷派出舞鲤队,配以锣鼓,竞相献艺。后来团练虽已解散,舞鲤队、锣鼓队依然存在。”

  民国期间,潮州城里有十三个锣鼓馆,除演奏潮州大锣鼓、潮州音乐外还组织舞狮、舞龙、舞鲤鱼等队伍,每逢农历正月安济圣王,二月北帝爷(玄天上帝)、三月关爷(关羽)等祭祀活动游神时,各个锣鼓馆的舞队必随行伴游,全城锣鼓喧天,人群满街,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近代

  新中国成立后,鲤鱼舞这一民间艺术得到发扬光大。

  1954年潮州市文化馆组织了林国英、程敬师(别名:程三妹)王松彬等近十人的舞鲤鱼队,并聘民间舞鲤鱼老艺人翁得荣传艺教习。同年12月,舞鲤鱼队代表潮州市参加在潮州市举行的粤东区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该节目获得优秀节目奖。1955年3月,潮州市舞鲤鱼队又代表粤东区与粤北区代表队联合组成广东省民间音乐舞蹈代表队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优秀节目奖。

  广东省代表队由省文化厅干部谭林带队,在京汇演时间长达半个月,演出二十多场,潮州市舞鲤鱼队节目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荣获本次汇演优秀节目奖。汇演期间,全国一些专业文艺团队,如华南歌舞团、华东海军歌舞团和中央歌舞团等登门求教,学习潮州鲤鱼舞。汇演结束后,该队还继续留京传艺于中央歌舞团。后来,潮州市鲤鱼舞经中央歌舞团再度整理提高,出国演出,声誉甚高。

  鲤鱼舞载誉归来,潮州民间艺术更加引起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因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等多种地方艺术形式的发掘、整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鲤鱼舞于1960年由施策搜集撰写,陈镇锡记录乐谱,刘大铭绘图编印成册。1993年再次整理修改,现被选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上世纪50年代,潮州民间音乐团首演“鲤鱼舞”后,彩瓷厂,无线电厂以及彩塘、意溪等地也纷纷学习鲤鱼舞,表演鲤鱼舞。后因“文革”的影响,鲤鱼舞也随之沉寂。
现代

  新世纪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鲤鱼舞逐步得到恢复,2000年国庆节,潮州市鲤鱼舞队在广州天河体育馆主会场演出并获巨大成功,当时共演出十天五十多场。广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及与会国内外嘉宾、游客等数十万人观看了演出,好评如潮。2002年春节,市鲤鱼舞队应澳门民政总署的邀请到澳门慰问演出,演出八天三十多场,得到领导及群众的一致好评。

  近年,舞鲤鱼的表演程式有所革新,增加八个女演员手提较小的雌“鲤鱼灯”穿插其间翩翩起舞,使同一场的演出中,舞风刚柔并济,也取得不俗的艺术效果。
编辑本段舞蹈特点


潮州传统舞蹈:鲤鱼舞
  鲤鱼舞是纯男性表演的舞蹈,编创者通过对鲤鱼的生活情景细致入微的观察,提炼出鲤鱼“出滩”、“觅食”、“比目”、“跃龙门”等情节动作,把鲤鱼时而在水中嬉戏,时而欢腾水面的生活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者舞动时双手幅度较大,步法则以“圆场步”为主,配合跪地、抬腿、跳跃等。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整个表演节奏强烈,一气呵成,具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加上舞蹈用潮州大锣鼓打击乐伴奏,更显气势恢弘。舞蹈道具制作精湛,极具潮州工艺特色,也深得群众喜爱。再者是取其“年年有余”之寓意。逢年过节,喜庆日子,舞鲤鱼就更是乐事一桩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鲤鱼舞在以男性表演的基础上再加入女性表演,由原来大锣鼓打击乐伴奏发展到配上潮州音乐,使之更热烈、欢乐,更具可观性、艺术性。从原来的广场艺术表演融合为舞台艺术表演。
编辑本段表演形式

  鲤鱼舞在民间流传有“十二变”和“十三变”两种表演形式。

  “十二变”主要是表现鲤鱼在水中畅游、嬉戏、比目、寻食等生活情景,至高潮处鲤鱼跃龙门。

  “十三变”则在上述表演之后,增加“鱼龙化”、“罗汉伏龙”,最后是南派武术对打等内容。这种表演形式至今已失传。
编辑本段基本动作

  1.丁字弓步:双脚“前弓步”状,但两脚尖朝内扣。

  2.行鱼:走“碎步”前进,同时双手“执鱼”微向左右摇摆,如鱼在水中游动状。

  3.饮马:(第一至四拍)右腿向右前方跨跳一步全蹲。随即左膝靠右脚跪地并坐于左脚跟上,同时双手向右拧棒使鱼头朝后,顺势经右后下方向前上方划立圆一圈,成屈肘“执鱼”于胸前,鱼头朝前。(第五至八拍)姿态不变,双手微向左右抖动。

  4.抢食:左转身半圈,同时上右脚成右“丁字弓步”,左手“提襟”,右手向右拧棒使鱼头朝后,顺势经右后下方划下弧线至前方,成手臂平抬前伸,鱼头朝前,眼视正前方。

  5.颤鱼:准备“小八字步”站立,右手正握棒,屈肘平抬于身前,左手自然下垂,面向正前方。

  做法:双腿稍屈,左脚向右成右“踏步”式小跳,右脚随之右挪,如此连续横移;同时右手向右拧腕,成棒头朝下,左手于右手下方正握棒头,并向右拧腕成棒尾朝上,右手松开棒后迅速至左手上方正握棒尾,并顺势向右拧腕,如此交替抡动,使鱼在身前沿顺时针方向不断划立圆。

  6.穿莲:左脚向前迈一大步成左“丁字弓步”,同时双手“执鱼”由上经右后下方划至前上方,上身随之拧动,接着重心迅速右移身体随之右转成右“前弓步”,双手顺势交换成左手上、右手下“执鱼”并向右划上弧线,成鱼头朝右前方,眼视鱼。

  7.平鱼:站“正步”,双手“执鱼”倒向身体右侧,鱼头朝前,眼视鱼。做法:走“圆场步”,双手上下微颤,似鱼在水中侧游。

  8.比目:左脚向前迈一大步成左“丁字弓步”,双手成“平鱼”准备姿态;接着撤左脚,左转身半圈成左“丁字弓步”后,上身迅速右拧成右“丁字弓步”,同时双手随之向左平抡(鱼头朝左)至左后方时,双手顺势翻腕(鱼头朝右),随着上身右拧向右略划下弧线至准备状态,头随鱼动。

  9.画眉:站“大八字步”,脚尖稍往里扣,身体直立。同时双手“执鱼”在身前及右左上方连续“∞”形,头、眼随鱼动。

  10.画眉纺花:先做“画眉”一次,手成“平鱼”状,接着向左平划,当鱼至身体左侧时,左手迅速反握棒头,并将棒尾从腰后向右送,右手随即至腰右后方反握棒尾;接着右手用力向内拧腕,左手迅速反握棒头,使鱼继续向左平划绕身体一周,头随之转动,当鱼划至左前方时,左腿旁抬,使鱼从腿下穿过,上身稍前俯右拧;然后右手正握棒头,恢复“执鱼”状态。

  11.直降土:先做“饮马”,然后脚做“饮马”的对称动作,双手“执鱼”顺势向左前方盖下,使握棒与地面平行,鱼头朝地,眼视鱼,接着双手微颤动,如鱼在池中钻泥状。

  12.斜降土:左脚向左前方跨跳一步成右“跪蹲”,同时双手“执鱼”向右前方盖下,使握棒与地面成45度角,鱼头斜朝下,稍低头看鱼。双手向左右微颤动。

  13.枝香:右脚蹬地稍跳起,左脚顺势向前方跨一步,接着右脚向前踏地再急退一大步,成左“丁字弓步”,同时双手向右拧棒使鱼头朝后,经右后下方划立圆一圈至头上方,顺势再划一小“∞”形,面向正前方,然后左脚退一小步,右脚靠拢成“正步”,随之迅速左“前吸腿”,小腿有力地向前弹出。

  14.相鱼:(第一至四拍)左脚向前迈步,重心前移、立身提气成右“后点步”;同时鱼头朝前,双手“执鱼”抡向前上方,如鲤鱼跳龙门,仰头看鱼。(第五至八拍)撤左脚向左转成“小八字步”,双手顺势下划成“平鱼”的准备姿态。


舞蹈道具

  鲤鱼舞的道具是带棒的鲤鱼花灯。鲤鱼的躯架由竹篾扎成,特别讲究要扎得有弹性,舞动时才能摇头摆尾,栩栩如生。外部裹以素绸,彩绘上锦鳞、鱼眼、鱼鳍等。鱼身长约130厘米,宽约80厘米,鱼棒长约85厘米。舞蹈演员武士装扮,各执一鲤鱼灯,随着潮州大锣鼓的节奏翩跹起舞。揉合南派武功招式,模仿鲤鱼出滩、抢食、穿莲、比目、跳龙门等“十二变”。

  《潮州市文化志》载:另有“十三变”舞法,即在十二变基础上加“鱼化龙”之后的“罗汉伏龙”,老艺人说此变今已失传。

舞蹈音乐

  鲤鱼舞以潮州大锣鼓的打击乐伴奏,主要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苏锣、深波、钦仔等。常用曲牌有《乱锣》、《水鬼母》、《贼锣》、《猛拗槌》、《洗钹》、《大锣火炮》、《大锣拗槌》、《龙摆罢》、《武场》等。伴奏乐队由司鼓指挥,司鼓则视演员动作和队形变化指挥乐队换奏曲牌。
编辑本段舞蹈服饰

  由上衣、裤子、头巾、头箍、绑腿、鞋组成。舞者均包中黄色绸头巾,系深绿色镶金边头箍,正中缀有茨菇叶形装饰。穿布斜襟紧袖口上衣,中式裤,扎腰带,小腿包绑腿,脚穿缀有红绒球的深绿色镶金边布鞋。

  头鱼服饰为大红色底镶深黄色边,众鱼服饰为浅紫色底镶深黄色边,其余相同。


传说故事

  鲤鱼舞有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氏开天辟地是由鲤鱼领头寻水源,以后人们为了不忘却鲤鱼的功劳,每逢农历正月初四祭神时,就以舞鲤鱼作为欢庆节日的娱乐形式。据80岁高龄舞鲤鱼老艺人程敬师(别名:程三妹)口述,潮州鲤鱼舞缘起于韩文公祭鳄鱼一事,韩愈因上表谏迎佛骨,被唐宪宗贬为潮州刺史。来到潮州后,发现韩江古名“鳄(恶)溪”,因鳄鱼众多为患,伤及人畜,他令部属杀一猪一羊,投入恶溪,加上往水里打水雷、敲锣打鼓、舞龙等形式。举行祭鳄之后,恶溪电闪雷鸣,风雨骤起,数日后溪水退远,鳄鱼果然南徙,当时设下的“祭鳄台”,是清代的潮州八景之一,称“鳄渡秋风”。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种活动,产生了鳄鱼舞,但在舞的过程中,发觉不好操作,后来才改成以鳄鱼头为头鱼加上四条鲤鱼,形成鲤鱼舞,由此推断,在唐朝就开始出现《鲤鱼舞》。
编辑本段现状及传承

  鲤鱼舞极具地方乡土特色,在潮州历史及现代的民间舞蹈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具有历史价值,值得传承保护发展。

  现在的鲤鱼舞与民众的自娱自乐活动息息相关,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是广场文化活动及游行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鲤鱼舞中的鲤鱼代表吉祥、喜庆、富足,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鲤鱼舞经施策收集编写、陈镇锡记录乐谱、刘大铭绘图编印成册。已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这是潮州唯一一个收入该卷的舞蹈节目,从而突显鲤鱼舞在潮州民间舞蹈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鲤鱼舞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施策老师为鲤鱼舞代表性传承人。

  由于鲤鱼舞粗犷奔放、节奏强烈、气势恢弘,很适于活跃喜庆气氛,容易激发人民斗志振奋群众精神。加上表演的地点灵活,舞台、操场、街道、广场均可,人数可多可少,适合大众娱乐。因此,现在的鲤鱼舞已成为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

  近年来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开拓,已经开始把广场文化鲤鱼舞融化于其他姐妹艺术之中并为之所吸纳,在舞台的群舞中,不时出现鲤鱼舞的形式,在潮剧《荔镜记》(列为中国古典戏曲“最着名”的剧目之一,被拍成电影)以及现代戏《七日红》中也有鲤鱼舞的精彩场面,增加了艺术的魅力。

  虽然“鲤鱼舞”在上述大型活动中和一些游行活动中屡屡出现,但传统原装的“鲤鱼舞”却因人员的变动而无法保留下来,几乎失传,因此面临传承的种种困难。一方面,随着岁月流逝,颇有造诣的鲤鱼舞艺人年事已高,老艺人章弟及翁得荣传授的第一二代舞者,有的已不在人世,有的现已七八十岁,最年轻的也已退休多年,现在真正能舞出原汁原味的鲤鱼舞的人寥寥无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娱乐项目的增多,娱乐观念有了变化,对鲤鱼舞这种娱乐形式不感兴趣。加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欠缺资金的投入,因此,鲤鱼舞的承传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特别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有识人士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扶持,那么鲤鱼舞的传承是有广阔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