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胞酒
水酒是瑶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他们因处于高山地带,寒气比较重,加之体力劳动辛苦,而喝酒可以快速恢复体力和保证睡眠质量,基本上可以说,瑶族人是天天都要喝水酒的。水酒的特点是度数不高,入口清香。瑶族人有以酒代茶一说,亲朋好友来访,是少不得喝上几碗水酒的。如今在瑶寨中,也还有保留为游客奉上水酒的习俗,同时祝福吉祥的语言也会由敬酒的莎腰妹(瑶族人对未婚姑娘的称呼)口中娓娓道来。瑶家人好酒,酒是瑶家人的灵魂。瑶家人自古以来就会酿酒,且酿出的酒,不伤脑,浓淡相适(15~40度)。酒的醇香,从这山飘到了那山。瑶家人家家有酒。朋友来了,进门一碗见面酒;朋友走了,出门一碗离别酒,意在常来走走;新结识的朋友,或新拍档的伙计,都以酒承诺,以酒祝福。
瑶胞菜
瑶胞菜,又名大韭菜或者“受不了”,富含多种营养元素。瑶胞菜性味辛、温,有温中下气、补肾益阳、健胃提神、调整脏腑、理气降逆、暖胃除湿、散血行瘀和解毒等作用。可炒食、汤用或作馅,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对食欲不振、烦热、尿频有治疗效益,尤其对老人脾胃气弱、食欲减少、羸怠等症有作用。
瑶土猪肉
产于连南瑶寨,土猪喝着深山矿泉水,吃着山野菜和五谷杂粮长大,独特的饮食节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瑶族土家猪形成了性情温顺、早熟易肥、繁殖力高、耐粗饲抗逆性强的优良种性,肉质也变得细嫩鲜美、油而不腻、清甜醇香。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赢得了众多食客的追捧。
瑶家火烟肉
火烟肉味道独具,堪与城市宾馆的山珍海味媲美。这可是瑶家最常见的菜式,几乎是每个瑶族家庭每年都要制作的美食。每年春节前夕,瑶家就宰大猪,把猪肉用盐腌后腊干。有些瑶胞图省事,即把腌猪肉吊在火炉塘上面,任由烟熏烤炙,烤至整块猪肉被烟灰封实为止,然后用蕉叶包扎起来,仍吊在火炉塘上面保存。在清远,除了连南瑶族同胞,还有壮胞及山区汉民也有制作火烟肉的习俗。
排瑶焖全猪
连南排瑶的焖全猪,也叫猪肉一锅焖、猪肉一锅熟,通常是逢年过节杀猪时做的菜。因当地排瑶散居在各山上,生活水准较差,平时很少有鲜猪肉吃,因此有焖全猪请客的习俗。
瑶族香料焖鸭、全羊宴
鸭选用来自连南香坪镇著名的麻鸭,将鸭肉与瑶族特有的香料混在一起,锅中焖过,麻鸭的鲜甜与香料充分融合;养是本地的黑山羊,至于做法,可根据食客的要求进行。此外,野兔土鸡煲、杂薯煲等均是特色美味。
瑶山柴火秘制烧鹅、瑶家秘制牛皮和秘制牛蹄
鹅选用本地农家放养的,必须用柴火烧制,成品皮脆,肉质嫩滑,山木香味尽在其中;牛皮选用本地水牛刚杀过的新鲜牛皮,经过风干,然后制作美味;牛蹄选用本地水牛刚杀过的新鲜牛蹄,制作后的牛蹄有嚼劲,富含胶原蛋白等物质。
瑶家爆牛皮
瑶胞杀牛有个习惯,就是将牛皮割成一两斤重的条块,然后束之烟楼,慢慢享用。因而火爆牛皮成了他们的佳肴。被束之烟楼的牛皮如胶块,坚实硬韧,宛如铁板。瑶胞在制作爆牛皮时将牛皮放进火灰中煨烤,在强热中,牛皮被烤得噼啪有声,爆成蜂窝。然后洗净灰尘污垢,配之炒黄豆煮,即可吃用。爆牛皮爽口浑香,绵缠厚实,具有壮阳暖胃之特效。
牛皮,因其非常硬韧,常用于制作皮鞋、皮包、皮带等皮具。在旧时的连南瑶族食物匮乏,牛皮成为珍稀美食。千百年的漫长岁月里,聪慧勤劳的瑶族人民不断改进制作技艺,秘制出一道松、软、糯、香、爽口的特色美食——牛皮酥。如今,牛皮酥已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来:旧时食物匮乏,重大节日才吃得上牛皮酥
正如文化底蕴的形成需要千百年的积淀。排瑶先民以耕山和狩猎为生,长年缺盐少油,生活十分艰苦,偶尔杀猪宰牛,上好的肉也要拿到集市上换取生产生活用品,留下内脏等不值钱的自己吃。生牛皮则通常把吊在火塘上,或钉在木谷仓外风干。
牛皮,因其非常硬韧,常用于制作皮鞋、皮包、皮带等皮具。在旧时的连南瑶族食物匮乏,聪慧勤劳的瑶族人将其制作成一道美食。千百年来,经过瑶族先民们不断改进,秘制出一道松、软、糯、香、爽口的特色美食——牛皮酥。
在连南,40岁以下的瑶胞很少吃到牛皮酥,更别说有人懂得牛皮酥的制作技艺。
由于八排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牛皮酥的烹饪技艺和传承方式只有靠口传手教,而无法形成形成文字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受着现代文化的冲击,排瑶传统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已逐渐弱化。
作为排瑶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部分,排瑶秘制牛皮酥烹饪方法,濒临失传。目前,能比较全面掌握这种烹饪技艺的民间艺人已越来越少。
做这道菜,需要一整个下午的时间
以往瑶族人家都要等到老人家过寿时才吃得上牛皮酥,一方面因为贫穷,一方面应该制作工序繁琐,从选材、风干、烧、捶、清洗、焖炒非常讲究。选材。公黄牛皮,牛龄在五年左右,皮质厚实、软硬适中即可。风干时,生牛皮不用褪毛,直接把牛皮切成一小块吊在火塘上熏干或整张牛皮钉在木屋外风干即可,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或盐等调料。
食用时切下所需的份量,连毛一起放入火炉塘烧。
烧的过程中要注意火候,火小了烧不透,火大了容易烧成碳,整块材料就报废。烧牛皮时,首先要烧没有毛的一面,牛皮卷起来时,带毛的一面就会露在外面,再放入火里烧时,牛皮毛便会备烧焦,容易脱落。烧牛皮时除了火候大小,还要注意均匀。
烧透后将牛皮取出,放在硬木墩上,用硬木锤反复,从火力拿出来的牛皮如果用铁锤容易迅速降温,一降温捶打就会变碎,而使用木锤可避免这个问题。
配料须采用排瑶特有的野生香草——古獠(瑶语),经过烧、捶、洗、炒、焖等过程制作出来的牛皮酥,形如松糕、色泽金黄、清香四溢,令人垂涎,是粤北排瑶人家独有的特色美食。
瑶家竹筒饭
竹筒饭,是瑶胞长期外出劳作(如耕山、伐木)时所发明的。过去,瑶族同胞外出劳作时,为图方便,经常只是简单带些米、盐上山。到中午时分,他们就地取材,砍伐竹筒,以山泉水洗竹筒浸米,再将竹筒口堵上木塞,用热火灰埋盖煨炙,约半小时后取出竹筒,用刀劈开,即可食用,若伴上外出煮熟的山野菜,吃起来柔软清香,带有竹质芬芳,美味可口。 、
瑶家大糯白糍
大糯白糍是瑶族饼类里一大特色。主要以糯米和香粳糯为原料。做法是将糯米或香粳煮成干饭,然后放入石臼或树雕木臼里,用舂槌把饭舂烂舂粘结板,再搓成约碗口大、一公分厚的圆扁形状,然后浸在水里即可。吃时,用锅煎蒸,逢热气即软化,佐上蜜糖或白糖,不粘牙不糊舌,柔软韧实、清香爽口。亲朋交往,常以大糯白糍作礼物赠送,以示盛情。每当耍歌堂或节日,瑶家亦备足白糍,祭祖拜神,招待来客,发送给游神队伍,以示慰藉祖先。
寨南吊尾鱼/泉水鱼
寨南吊尾鱼也叫泉水鱼,主要分布在连南寨岗镇。吊尾鱼其实就是我国四大鱼类中的草鱼,因为寨南吊尾村的草鱼,都是在瑶山深处含高钙甘甜矿泉水的独特生态养殖环境中养殖,肉质鲜甜、爽脆,无腥味,令吃过的人回味无穷,吸引了不少外地人特意过来品尝,所以叫吊尾鱼。虽然吊尾鱼的价格比市场上高出两倍,但仍有不少食客慕名前来购买,味美、营养价值高,这是一道来连南绝对不能错过的舌尖味道。寨南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水从各深山山冲石洞中流出,流进池塘的水常年都是清澈见底,甘甜凉爽,到了八九斤大的时候,它的肉质、鲜味与一般地方养殖的草鱼截然不同。
大古坳稻田鱼
稻田鱼是连南农业的一大特色,在有机稻田中养殖的鱼原生态、无污染,是连南重要的特色食品。稻田鱼以本地鲤鱼为主要品种,兼养鲫鱼,鱼苗于春耕时放养于稻田,采用高山流动的泉水养殖,秋季稻田收割时收成。稻田里从不施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和肥料,稻田鱼是纯正的有机无公害绿色产品。稻田鱼集鱼肉本身的美味及稻花的清香、草虫的自然气息,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猴头菇
连南特产猴头菇又叫猴头、猴头菌,因其外形酷似小猴子的头而得名。猴头菌是鲜美无比的山珍,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长期以来,人们把它同熊掌、海参、鱼翅共同列为“四大名菜”,或把它与燕窝相提并论。它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民间谚语有“多食猴头,返老还童”之说。
柠檬茶
连南地处广东粤西北瑶族山区,是中国无核柠檬之乡。连南无核柠檬种植于鲜有污染的药膳土壤,香度清纯,果肉无核无苦味。
采用无核柠檬研制的连南柠檬茶,完好地保留了柠檬的精华,使人体更容易吸收。此茶品性温和,气味芬芳,口感酸甜。每天喝柠檬茶有预防感染,清洁肠道,降低血脂血压,润白肌肤的功效,还能醒烟解酒。
沙田柚
连南沙田柚是连南县特产水果之一,其果大美观,品质优良,肉质脆嫩,风味清甜,营养丰富,常食沙田柚有健胃、清热解毒、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被称为营养保健食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其果皮较厚,耐贮运,贮藏四到五个月风味仍佳,素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美称。
因为角子形状像钱包,寓意钱包饱胀,赚得盆满钵满,象征新年大吉大利的食物。故此,角子几乎是每家每户必备。角子的原料并不复杂,包括面粉、鸡蛋、砂糖、黑芝麻、油等。在做角子的整个流程中,最考验技巧的要数和面——将鸡蛋放入面粉内搅拌,加入适量的水,将其和成面团。和好的面团被放机器里进行压缩,便成为薄薄的片状,再用改装的塑料饮品罐按压出圆形的角子皮。皮薄馅多的角子最好吃,在皮面满上馅料后再裹严实,直到面皮边缘全部对折,这样可以让角子更加结实,在油炸过程中才不会散开。最后一步,包好的角子准备下锅。先点燃柴火,约莫20分钟后,角子便能下锅。待角子浮上油面,表面转为金黄便可。
清远各地瑶族十分讲究礼节,其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含义和民俗活动。瑶族同汉族一样,也过除夕和春节。连南排瑶每年农历12月15日开始,各山寨吹响牛角,敲起铜锣,以示迎接新年的来临。凡离开山寨外出的人,要赶回山寨过年。排瑶习惯法规定,从吹响牛角、敲响铜锣那天起,至正月十五期间,债主不得追债,违者罚酒,供全寨人饮用。如果有人破例,要被罚20-50斤酒,大家一起喝。农历12月20日起,各家各户宰猪,将肉割成一块块吊在火炉塘上薰烤,并动手蒸酒。宰猪的过程中没有仪式。完成之后先用猪头猪尾祭祖先,把族里的亲人请来吃饭,宰猪的请客,如是轮流着,也是一种增加民族凝聚力的行为。到除夕,各地瑶族家家宰鸡杀鸭、磨豆腐、炸糍粑、祭祖先,在门前贴春联和各种色纸,燃放鞭炮。当晚,瑶寨响彻牛角、鞭炮、铜锣声,人们吃喝唱歌至天亮,迎接新春的到来。